2025.01.09
學員心得張○云(高醫/牙醫)
(1) 彰師-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正取
(2) 亞洲-心理學系碩士班(諮商心理學組) 正取
前言:
作為第一次考試的非本科生,經過一年的準備,今年有幸考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回想自己在備考過程中也十分焦慮,看了許多前輩們的經驗分享後才慢慢比較有準備方向、也比較安下心來。因此,也想在這裡分享自己的備考歷程,以及我在過程中學到的寶貴經驗,提供其他有志考取輔導諮商所的人參考。
先說明我報考的學校及結果:
台中教育大學:初試未過。
彰師大:一般輔碩正取
亞洲大學:正取
我是非本科生,本身是醫療背景。生了第二個孩子後,決定離職當全職媽媽,在人生階段轉換過程感到自己的人生卡住了。於是在三年前,我決定嘗試諮商,這為我的生命帶來很大的轉變。
由於我的心理師是MBCT 取向,我因而接觸了正念。結案後我繼續看書自學正念,越看越覺得深受吸引,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也覺得妙用無窮。我看的書由一開始的大眾取向書籍逐漸轉往專業書籍,動機也從最初只想自學自助,漸漸變得想學好之後去幫助更多人。
我本來也不敢想要去念研究所的事,畢竟孩子都還小(目前一個四歲、一個六歲),我擔心我的進修會給家庭帶來太大的負擔。我的另一半看我對諮商領域很有興趣,問我:要不要乾脆考慮去念研究所?我在和他討論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於我在諮商、學習正念後找回自己、擁有自己想追求的事物,而不再只是依附在家庭之下的狀態,我感到另一半給予莫大的肯定,他也相當支持我去進修。我當時還是有點猶豫,畢竟這是個重大的決定。
去年年初,我參加了張本聖老師的接受與承諾治療工作坊,過程中認識了一位同樣是媽媽、當時也正在就讀研究所的學姊,讓我對於身兼母職與研究生身份的可行性有了比較多信心。另一方面是,我本來覺得非本科生的自己很弱,當時本聖老師 對我能力的肯定也給了我很大的勇氣。結束課程後,我再度和另一半討論,在去年一月底時決定要報考研究所。
【個人建議】
把自己為何想考研究所、為何猶豫等脈絡釐清是很重要的,這些會在接下來辛苦的備考過程中支持自己繼續努力。對自己生命脈絡的探索與瞭解,也對到時候面試時很有幫助。
先聲明,我覺得自己的備考方式非常地個人,大概不是能套用到大部份人身上的模板,但我覺得自己從這些跌跌撞撞的摸索中學到不少,正在閱讀文章的各位可以斟酌自己的情形作參考。身為非本科 背景 ,我原本毫無諮商相關的人脈、也不知該到哪裡找資源,但當時在上接受與承諾治療工作坊時認識了幾位研究生,向他們詢問一些資訊,同時配合上網爬文,比較快有了初步的備考方向。
(一) 入學管道與報考學校:
由於我身兼母職的限制,選擇學校就只有單程車程在一小時以內這個條件。由於住在彰化,篩選後只剩彰師大、中教大、亞大三間學校。基於地緣和師資條件,我的第一志願是彰師大。彰師大不允許非相關科系推甄,於是我直接決定放棄推甄入學,以考試入學為目標作準備。雖然選擇受限,但也因此很快就訂定目標,備考過程很能針對我的志願學校作準備。
【個人建議】
若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以多報幾間學校試試。但如果報太多間也可能考到後來欲振乏力。之前擔任補習班老師的心理師前輩建議,可以用 3+2 的模式: 3 間很想讀的高志願序學校, 2 間較低志願序的 學校。就算後面 2 間是考上也沒那麼想去念的,還是可以去考看看。有時候就算不是自己那麼有興趣的學校,但 剛好 有受到學校青睞,會是很大的鼓舞。這點在我這次備考的歷程中有切身的感受。
(二) 補習班:
由於我沒有經濟壓力 ,因此直接決定報名補習班。在心輔所方面 有不同的補習班都可以多方了解和試聽再決定以下的說明以個人補教育家的經驗為主。
補習班課程分為 3~5 月的春季班、 7~9 月的暑期班、 9~12 月秋季班、 1 2 月的考前猜題班(考猜班需另外報名及付費)。上課方式可選擇實體上課或雲端函授,雲端課程通通可以聽到 1 月底。(個人是選擇函授課程)雲端課程會在實體上課後幾天內上架,依學員方便的時間自己上網觀看,且可倍速播放,相當方便。
春季班以入門課程帶領學生熟悉這個領域,春季班的內容,原則上暑期班都會再上一次。暑期班是課程核心,大約佔考試範圍 7 8 成。暑期班排課非常密集,要有心理準備7 、 8 月的時間都會全部花在補習上面才能追上進度。秋季班會有核心概念的複習,輔以進階內容及考題的解析,將考試範圍中剩餘的二至三成進階內容補完。(考猜班我沒有報,因此這裡就略過。)
除此之外,教育家還有安排實體諮商技巧課程,針對面試演練環節作加強。雲端學員亦可報名參與,不需額外付費, 可親自到台北上課。(諮商技巧課程也有提供雲端錄影給函授學員於課後觀看,但諮商技巧還是要實體互動比較有收穫。) 10 月左右會有一個學員可報名的模擬考,可親自到台北參加模擬考,或是請補習班寄考卷到家中、寫完再寄回請老師閱卷。
補習班我報了全科,除了英文我覺得自己本身有底子不需要額外補習,其他我都有報。以下以我個人經驗進行分科說明:
《輔導原理》
教輔導原理的樊老師有長年的實務經驗,課程中會穿插一些老師個人實務分享,我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但後來實在難以兼顧補習、備考、家庭,輔原的課後來放棄沒有聽完,只聽到暑期班中期的部份而已。
《心理學》
我大學時有修過普通心理學,但早就忘光了。 普心 老師的心理學上得簡單易懂,幽默風趣,我也很喜歡。同樣是時間關係,加上我的第一志願學校彰師大不考心理學,所以我後來放棄心理學的課沒聽,一樣只聽到暑期班中期的部份。
《統計》
我大學也有修過統計,但看到課本時覺得完全沒印象。幸好 統計 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真的很好吸收,而且抓的考試範圍很精準。基本上統計只要念教育家的講義範圍,絕對夠應付考試。統計也是測驗和研究法的基礎,好好念懂很重要。統計這科補習真的是值回票價,我覺得非常有幫助。
《測驗/研究方法》
測研老師講授我覺得十分有幫助。對於非本科的我來說,沒有補習班的話,這兩科真的不知從何念起。在秋季班時,老師有帶大家練習一些進階的題目,我覺得對於觀念的釐清很有幫助。
【個人總結】
要不要補習很個人,可以考量:
1. 自己有沒有時間把課聽完
2. 如果沒有補習,會不會不曉得去哪裡找資源,或是沒空自己搜尋資源
3. 經濟上的負荷
4. 個人習慣的讀書模式。 因為我個人狀況因素沒有時間把補習班的課聽完,但補習班對於我掌握歷年考試範圍很有幫助,才不會耗費過多時間讀不太會考的範圍。
(三) 教科書:
決定報考以後,我開始大量購入專業書籍。一開始我讀了 Corey 的諮商理論聖經後,看到我好愛好愛的接受與承諾治療只有短短的一頁,而且內容還不怎麼吸引人,我就想:要是我先讀了這本,根本不會特別想找這個學派的書來看吧!其他學派想必也一定不是能光從這本學派簡介中抓到感覺的,因此我決定把裡面介紹的各大學派都盡量各找一本專書來讀讀看,所以我買滿多書的。
我想,如果單純要考研究所並不需要像這樣買這麼多書,但讀的過程對我理解各大學派很有幫助、讀起來也很有趣。買回來以後,我會先用一本書 2 6 小時左右的速度很快地讀過一遍, 之後再細讀寫筆記。 以下是個人準備書單:
【輔原】
《學派大典》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四版) Corey 聖經,必讀!
★諮商與心理治療 (5e) Sharf 比 Corey 講得更詳細,可以當作輔助用書。
★諮商理論與技術導讀:諮商學習者的入門地圖 陳金燕-好讀的入門書,穿插針對各學派的申論提問及參考答案,每個取向後面還有案例解析。
★諮商理論與實務:從諮商學者的人生看他們的理論 駱芳美-把諮商學派與其創始者的生命脈絡作連結,易讀且有趣味。
★CurrentPsychotherapies 11th edition Corsini-新版只有英文版,特色是每個章節都由該領域的學者撰寫而成,讀起來更能感受到各學派重視的脈絡不同之處。【個人建議】Corey 是必讀聖經,其他幾本可以選一兩本作為輔助用書。
《家族治療》
★家族治療 9th edition Michael P. Nichols 這本書對各大家族治療學派有詳細的說明。
【個人建議】上面這本很詳細、也很大本。如果不想讀厚厚的家族治療專書,Corsini 的Current Psychotherapies 一書中,有針對各家族學派進行分述。讀 Corisni 的家族治療那個章節,也可以抓到各學派的梗要。
《團體諮商》
★團體諮商 策略與技巧 8th edition Ed Jacobs 等/著-實務操作上的指導,以團體狀態或歷程區分章節。包含團體歷程、技巧說明、對話實例、活動範例等,相當完整。
★團體諮商:歷程與實務 8e Corey-以團體歷程、團體類型區分章節。後半本書針對不同類型的團體詳細說明,並有方案範本可參考。
★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 7e Corey-本書以學派區分章節,分別對各個不同取向的團體諮商架構有詳細的描述,讀的時候也可以順便把各個學派的核心要旨重新複習一次。
【個人建議】
團體諮商的部份,可以前兩本選一本讀就好。第三本比較特別,是針對團體諮商中各學派的不同作說明。如果想加強瞭解不同學派在團體諮商的理論及應用,可以多讀這本。
《助人技巧》
★助人技巧第五版 Hill 助人技巧的聖經,必讀。
《助人倫理》
★專業助人工作倫理 10e Corey-對於專業倫理架構、不同場域的倫理議題有詳實的描述,搭配案例和對案例的評論。
★諮商專業倫理 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 林家興-台灣老師寫的專業倫理著作,更貼近台灣的實務狀況。每個章節後也有案例和反思提問,但部份反思提問並未給予參考答案,留待讀者自行思考。
【個人建議】兩本選其中一本讀就好。
《社區諮商》
★社區諮商 多元社會的賦能策略 3rd edition Judith A. Lewis 等/著-針對社區諮商理念、模式、實例都有詳實的描述。
《學校輔導》
★學生輔導與學校社會工作 林萬億等/著-前半本書針對學校輔導工作的變革、工作模式描述,後半本則針對學校輔導中不同類型問題、現況、及如何應對。厚厚的一本,十分詳細。
★大學諮商中心的新變化新挑戰:其架構與因應校園性侵、暴力、自殺議題 陳若璋-薄薄的一本,面向大專學諮實務工作的書。寫申論題時拿來參考很好用 。
【個人建議】想要完整詳細的學校輔導資料,可以讀第一本,它非常詳細,但不太好啃。如果只是想加強應用型的申論題撰寫,只讀第二本就很好用了。
《生涯諮商》
★生涯諮商與輔導 重修版 金樹人《危機處理》
★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 鄔佩麗
【個人總結】
上面這些對考試範圍應該就很夠用了。其他較冷門的部分,待寫考古題時再各別上網搜尋資料。我還有看不少學派專書,看了會更能抓到那個學派的要旨,但對於考試本身的幫助而言,投資報酬率較低,所以這裡就不一一列出。如果個人時間允許,我覺得多讀不同學派專書是很好的。至於期刊方面,備考的過程中我幾乎沒有看期刊。我個人覺得期刊的閱讀適合給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學習者。初學者只讀期刊比較難理解它的內容與脈絡,所以我還是喜歡先讀專書。
【心理學】
★Psychology and Life 17th edition Zimbardo-
這本是我大學時期的普心課本。我把它翻出來,先很快地重新念一遍,念第二遍時撰寫筆記。後來全書只有一半的章節有把筆記做完,但我覺得這本對我的幫助很大。
★心理學導論 二版 危芷芬 譯
★社會心理學 原書第 10 版 危芷芬等/譯
★變態心理學 三版 張本聖 審閱
★人格心理學 11e 危芷芬 譯
★綜覽教育心理學(含諮商與輔導)喬伊 編著-這本是針對教師甄試的重點筆記和題庫,但我覺得在備考時也很有幫助。我沒有買發展心理學的書, 這本也順便幫我補足了這部份。
【個人總結】
上面這些我都在買回來以後,先快速念過一遍。除了Zimbardo 那本以外,其他我就只有在寫考古題時才再回去翻閱。我的目標學校彰師大不考心理學、中教大心理考題比重也不高,所以我備考時沒有把太多重心放在這部份。如果要考的學校很重視心理學,可能就不適合這樣的準備方式,但書單本身還是可以參考。
【統計】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林清山-這本談得比較深,精簡扼要,但很難懂。每個章節後面的練習題沒有附解答,也是讓我感到很困擾的部份。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第三版 黃瓊蓉等/譯-內容較基礎、易入門,把觀念反覆說明得很詳細。習題有分兩部份,第一部份的習題有附解答,對於我自己練習很有幫助。
【個人總結】
我一開始先買了林清山的課本,讀了前面三分之一就放棄了,因為接下去的根本讀不懂。後來買了黃瓊蓉那本,覺得好讀多了。個人覺得備考輔諮所可以讀黃瓊蓉那本就好,畢竟輔諮所的統計不會考太深。如果有補習的話,也可以考慮不買書、讀補習班講義就好。我自己是有補習 也有買書,我覺得這樣對觀念的理解會更紮實,讀課本配合聽老師講解,更是事半功倍。
【測驗/研究方法 】
★心理評估:在諮商中的應用 二版 黃政昌
【個人總結】
測驗、研究法我主要是讀補習班講義為主。黃政昌老師這本我覺得寫得很詳細,如果心有餘力可以讀一讀。
(一 ) 課程/工作坊:
我報名了兩個課程 人際歷程取向工作坊和生命線志工儲備訓練。前者課程我覺得很有收獲,但對考研究所本身沒有太大的幫助;後者在見習實階段對諮商演練很有幫助生命線課程內容以一般大眾為目標受眾,所以對備考研究所的人來說太基礎了。
【個人建議】
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到生命線受訓,但就不參加其他課程了。時間上若有餘裕,當然可以多上坊間的課程或工作坊,但這些對考試入學而言,不見得有好的投資報酬率。若是因其他需求而想參加課程,可以先釐清自己的思路脈絡及首要目標,再作取捨。
(二 ) 日常作習規劃:
剛開始備考時,我有空的時間幾乎都花在備考上。後來意識到陪伴家人時間太少,作了大幅調整。調整後,我的念書時間大致上就是平日白天時段,早上、下午各念大約三個小時,直到考前兩個月左右,我才又開始在假日和晚上安插念書的時間。
【個人總結】
最初我把目標定在一年就要考上,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也忽略了家人的需求。後來我調整心態,決定多給自己一兩年的彈性時間。減少了備考時間、調整重心後,覺得身心都處於更為平衡的狀態,家庭也更和諧。備考過程往往有很多不安與焦慮,作好心態的整理至關重要。正視自己不一定能考上的可能性,對考上或沒考上的後續規劃都先有藍圖及心理準備,備考的路上走起來會更踏實。
(三 ) 讀書會:
我前後共參加了三個讀書會 不過自從我為了多陪家人而縮減念書時間後 我就跟不上讀書會的進度 了 ,所以比較主要的幫助是在於心理支持和諮商演練,而非知識性 內容本身。除此之外,我覺得自己也算是適合獨自念書的人,但有些東西是獨自一個念書所無法辦到的。
我另外還組了一個實體諮商演練讀書會,本來有 3 位成員,後來只剩我和另一位夥伴。我們很早就開始練習,大概是在去年 3 、 4 月就開始。最初是一至兩個月一次,每次 3 小時;到了今年考前有比較密集的演練。不過到考前時,除了演練,其實有很多時間是在聊天,但我覺得這些考前的心理支持很重要。
【個人總結】
要不要參加讀書會很個人。以我自己而言,讀書會對我能順利考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也很喜歡讀書會內彼此親密的連結,對於考前的焦慮頗有安定心神的作用。過程中認識更多不同的人、瞭解不同人的想法與生命故事,也十分拓展我的視野。我參加的三個讀書裡,最後只有第一個是運轉最順利、成員數量也始終足夠。我想說的是,讀書會如運作得不順利、或成員紛紛離開,也是很可能發生的事,先有個心理準備。
(四) 筆記:
我覺得做筆記對我備考非常有幫助。我也有試著讀別人的筆記,但覺得讀起來沒什麼感覺,還是要自己做筆記比較能吸收。
輔原學派理論的部份,我做筆記方式是會依學派作分類,把好幾本書整合在一起(註:這些書我都在到手後就先看過一遍)。我會把我買的學派大典都拿出來,外加一本該學派的專書,總共四、五本一起放在身邊翻閱。每個學派筆記的開頭,我會先試著寫出學派的人性觀、發展觀、病理觀、因應觀、治療觀、改變觀、治療目標、治療關係、治療技術、貢獻、限制等。
輔原考科除了學派理論之外,我也依學校輔導、團體諮商、生涯諮商、社區諮商、危機處理等不同領域另外作筆記。
心理學的部份,我是按 Zimbardo 課本章節作筆記;統計是整理補習班講 義和黃瓊蓉課本;測驗/研究法是整理補習班講義。
(五) 筆試備考時間軸:
●去年 1~2 月:
決定備考後先蒐集資料、報名補習班、買課本等。
●3~5 月:
補習班春季班開課,我參加的工作坊及志工儲訓同步開課中。上課之外的時間主要在做輔原筆記,輔原的學派筆記整理大致上在這段時間內完成了。
●7~9 月:
補習班暑期班開課,課程很密集。聽課之餘,我有讀普心課本自己作筆記。暑期班之初,我會在課程上架後3 天內把課上完,但7月底經伴侶反應我陪伴家人時間不夠、我因而大幅減少念書時間後,我就跟不上進度了。 我決定優先聽統計課、念統計課本,其他暫先推遲。輔原的課我在暑期班就決定放棄不聽了,因為輔原我在春季期間已經花滿多時間自己看書作筆記,所以決定把時間優先花在讀統測研。
●9~12 月:此時我還在和統計、測驗、研究法奮戰。由於這些對我都是新東西,需要花更多時間消化。本來我在念統測研時,會穿插著念一點心理學。到了10 月,我衡量自己無法把補習班的範圍念完,基於我的第一志願學校不考心理學,我就決定放棄心理學不繼續準備了。到了年底,我終於把暑期班的統測研進度補完,進入秋季班的內容。
●11 月開始
我參加的讀書會進度進入考古題撰寫環節,每週寫一份輔原考古。我也開始試著寫申論題,但我無法跟上讀書會的進度,大概一個月只會寫兩三份。
●今年 1~3 月:
這段時間,我繼續把秋季班的統測研進度盡量補上。
●2 月開始
我兒子去上幼稚園小班,我白天比較能專心念書。之前對統測研的考古練習,我 比較著重計算題,這時我才開始狂寫統測研申論題。
中教大筆試在 2 月中旬,我考完覺得自己寫得比預想的順利,或許有機會能進複試。結果後來初試結果出爐,看到自己初試沒通過,我沮喪了兩天。但正因如此,我意識到自己的申論題得分遠比想像的低許多。幾經思索,我認為自己的申論題架構不夠明確、有條理,需要更多練習,因此我卯起來狂練申論考古。
我之前一直在逃避練習申論題,此時不得不正視眼前境況。我下載了各校近 5 年的輔原考古題,每天練習 3~5 份申論考古題架構,每週有 1 2 天會練習完整寫一整份輔原考古。從中教大初試放榜後,到彰師大 3 月初筆試前這三週左右的時間,我的進度是練習完大多學校近 3 年分的輔原考古題申論架構。除此之外,我也整理了專屬自己的輔原名詞解釋筆記。
彰師大筆試結束後,隔兩週是亞洲大學的考 試時間。亞大的考科是心理學和輔原,不考統測研。我本來心想,心理學我從去年 10 月後就沒再念,去了也是當炮灰而已。在亞大就讀的朋友鼓勵我還是可以去考考看, 我後來抱了兩個禮拜的佛腳就上陣了,沒想到心理學意外地考得高分。
【個人總結】
以上分享內容中,我想表達的是,我的備考歷程各種亂七八糟、跟不上進度、時間不夠,過程裡也有許多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準備這麼差是不是乾脆今年不要去考、明年再說等等,我很慶幸最後自己有踏進考場。我從這些經驗中學到很重要的一課就是,不管準備到哪裡,鼓起勇氣上考場就對了!有去考就有機會。
回想起來,我當時要是中教大初試有過,我可能會把重心放在準備二階面試,而不會那麼努力準備彰師大的筆試,恐怕彰師一階就過不了了,畢竟我的第一志願是彰 師大而非中教大。俗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件事我有了深刻的體會。
從我目前為止分享的備考歷程應該可以發現,我備考的過程很重輔原,心理學和統測研的準備就比較雜亂無章。因此,在參考我的備考方式時,也請依自己報考的學校、個人狀況等,自行斟酌。
(一) 名詞解釋:
光是理解名詞的意思,並不能寫出貼切的解釋。
舉例而言,「生涯」這個詞大家都知道,但是卻很難把它寫得很完整。以生涯一詞的名詞解釋為例,可以寫出「指以專業角色為主軸的生命經驗,而事業生涯的發展必伴隨許多與其有關的角色發展。」「 Super 指出,生涯中的生活為一個人在其就業前、就業時、離職後的生活。」
如果沒有背的話,很難寫得這麼完整。在解釋學派理論中的名詞時,不同學派會有其慣用的描述方式及語言,沒有背誦也很難抓到該學派重視的脈絡和感受;然而若想通通用背的,很難記得了那麼多。
我自己的方式是蒐集考古題出現過的名詞解釋題,從課本敘述中抓出幾句我覺得 重要、特別有感受、或知名學者說過的話,作成我專屬的名詞解釋筆記。
(二) 申論:
我本身是醫療背景,大學時期沒什麼撰寫申論題的經驗。 起初練習申論 時 感到很挫折,一題 20 分的題目得花半天才寫得完,一份全是申論的考古題就得花上兩天。因此我一直推遲申論練習不想面對,以先準備統測研為由逃避。如上一篇所述,我直到被中教大的初試成績打醒,我才認真開始練習。
題目寫多了,就會開始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答題模板。許多一開始看了覺得不怎麼相似的題目,其實套用的架構模板是一樣的。後來我也把各類考題的答題架構模板寫成了筆記,方便背誦。
另外,有些考題會要求「用你覺得適合題幹脈絡的學派」回答題目。我一直覺得這類題目特別好上手,因為只要用你最熟悉的學派答題就好。後來和朋友聊天,才發現有些人覺得這種題目很難寫,所以在這裡特別提一下:除了少數特殊狀況,基本上就寫自己覺得最能寫得順的學派就好了!大部份的學派都覺得自己很萬用,所以如果要回答「為什麼適合」,多半也都能想出點理由。
(三) 練習方式:
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花太多時間練筆,主要用打字的方式練習寫考古題。如果練習時全用手寫,練習一整天下來後,隔天大概就沒辦法繼續練習了。我也沒有花時間練習寫考卷時的配速,但對於自己想如何配速有個大致的想法。再者是狂練考古題之後,對於各類型題目有了基本模板,構思內容的速度自然就會變快了。實際上考場時,我的做法是拿到考卷先很快瀏覽一遍,決定如何配速。寫申論時,我會先花一兩分鐘在題卷上構思申論架構,寫出架構小標題,再開始作答。
(四) 彰師大考題方向:
彰師大自 108 年開始,就不釋出考古題了。所以這裡分享一下我印象中的考題方向。
●輔原:
50分配合題,將學派和著名學者、重要概念作配對,非常基礎的概念題; 5 題名詞解釋,每題 10 分,包括:團體動力、諮詢、個案概念化、安置服務、空椅法。
●統測:
50分全英文選擇題,主要考測驗的概念性問題。問題本身難度中等,但最難的恐怕是讀懂英文。剩餘 50 分為中文出題的非選題,沒有申論,主要考統計計算題。不同於以往釋出的考古題,往年彰師統測的數字是以醜和難算聞名,這次出的數字都很漂亮。除此之外,統測考題中有一題冷僻的題目我很有印象,是要以 APA 格式寫出假設檢定結果。
去年有考彰師大的朋友告訴我,去年考題方向和今年很類似。我覺得今年考的和以往釋出的考古題方向完全不同了,寫彰師大的考古不太有幫助。
今年很多人敗在統測的英文選擇題看不懂題目。我也沒預計它會這樣出題,所以並沒有特別針對這部份準備。好在我本來就有閱讀英文課外讀物的習慣,所以有一定的英文底子。我覺得如果本身英文不錯的人,並不需要特別針對統計英文題目作準備;但如果英文較弱的人,可以考慮寫一些英文統測題庫作加強。有些國外大學網站上有免費英文統測題庫還附解答,可以自行上網搜尋相關資源。
(五) 練習考題心得
我的輔原考古非選擇題的練習主要是在考前一個月受到中教大初試未過的打擊後,才狂練拼起來的。從結果看來,表示我這一個月的努力頗有成果,多寫考題還是有機會在短期內有一定的進步。除此之外,心理學也是去年 10 月後就沒念,到了考前兩週抱佛腳後就去考的。本來都差點打算不去考了,後來成績卻出乎我意料的好。
敘述這些經歷是想分享,備考時間緊迫也別太灰心、覺得自己準備不夠也別太洩氣,盡自己所能好好準備,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一定要踏進考場!
(一) 諮商演練:
我個人是很早就開始練習諮商演練。演練形式是每人輪流扮演 10 分鐘諮商師/個案,結束後互相回饋。剛開始練習時會覺得連要撐過五分鐘的演練時間都好困難,總之初期目標就是先努力把時間撐完就好了!
複試演練時間一般都很短,所以我和讀書會夥伴並沒有練習場構的部份,通常就以「你好,我是你的諮商師 OO ,不曉得今天想先談談什麼?」作開場。
諮商演練時,我常覺得看不見自己要帶領個案走往哪裡而感到慌亂。我的心得是,這時可能先不要要求自己要做到有清晰地圖的程度,先能覺察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是什麼,就已經是很棒的事了。
演練時,能有旁觀者給予回饋很有幫助。扮演諮商師和個案的人在演練過程中腦袋已經夠忙了,結束以後往往也很難給出太多具體的回饋。
以個人經驗而言,旁觀者的回饋一部份是為我賦能、一部份是能幫助我覺察到自己的歷程中可以改進的部份。然而某些反覆出現的僵化模式很難短時間內改過來,不過如果變得越來越能覺察到自己又發生了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很棒的進步。
諮商演練之外,別忘了也要作歷程反思的練習,試著說出個案概念化、剛才的歷程中做了什麼及其意圖、未來處遇方向等。如果有自己喜歡的取向,可以試著精熟該學派,用特定學派理 論作個案概念化與處遇計劃的練習。
很多時候,自己在演練中出現的僵化模式往往和自己的生命經驗很有關聯。反思自己的演練歷程,同時也會協助自己探索自己的內在。透過諮商演練,我也感到對自己有更深入的瞭解,這部份是在作練習前沒有想過的意外收穫。
(二) 自介準備:
大多學校歷年面試一個人只有 10 分鐘,不太可能讓考生花太多時間自介,所以我原本預計準備 1 分鐘、 3 分鐘版本各一。
我在準備的過程發現,我背誦自介時會搞混要講哪個版本,最後我只準備了一個 2 分鐘的版本。據說彰師曾經要求考生用英文自介,所以我也準備了一個 2 分鐘的英文版自介。
我準備的自介內容前面一分鐘說明我之所以報考輔諮所的生命脈絡,後一分鐘說明我在輔諮領域的優勢。如果學校只要求 1 分鐘的自介,我就只講前半段就好;若要求 2 分鐘或更久,我就講全部。如此一來,就不會在緊張之下背錯稿了。
(一) 亞大:
個人考試結果:面試成績82 分。
a.形式:
每組 6 人,一組共 30 分鐘。教室內有 3 位教授,開始時會由教授先說明面試形式,接著按座位順序輪流自介一分鐘,時間到會響鈴,響鈴即停止。
自介完後進入團體諮商演練環節, 6 人扮演諮商師和假個案互動。演練時間約 20 分鐘,演練結束後,輪流說明自己對方才歷程的想法或反思各一分鐘。整個面試過程中,教授沒有提問,所有人說完後,教授簡短收結,面試即結束。
b.歷程分享:
面試自介時,我就用我準備的 2 分鐘版本的前半段。團體諮商階段時,我們這組組員都挺紳士的,會互相稍微抓一下時間,讓彼此都有均等的發言機會。聽其他考生分享 ,有的組別中有愛搶話的組員,使得其他人都沒有發言時間。從後來的成績看來,這似乎也間接影響了其他組員的分數,所以團體面試的運氣還滿重要的。
團體演練時,每個人介入的脈絡和意圖都不同。我自己不是很能敏覺其他人的想法或狀態的人,所以我就只是做好我自己想做的事、按照自己的脈絡走。
演練結束後,教授提示大家接下來的反思可以說些什麼,比如個案概念化、處遇內容與未來處遇計劃、歷程中看到成員們做了什麼等等。我自己在歷程中,光是專注自己的狀態、自己想做什麼、有什麼意圖等,就已經耗盡我的腦力,所以並沒有花太多心思關 注其他人做了什麼。我自己反思內容說的是如同我平常演練時練習的,就是個案概念化、處遇內容與未來處遇方向等。
【個人總結】
如前所述,我因為自覺心理學備考不周,本來差點打算不去考亞大,所以去考時也抱著一個反正不會上、很隨興的心態。我雖然知道下午要面試,卻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早上出門時心想穿著方便筆試的衣服就好,於是穿了藍色牛仔褲和長袖棉 T 就去應考了。
由結果看來,面試服裝對分數影響不大,考試時不需要太擔心衣著問題。當然各校間可能有差異,我的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二) 彰師大:
a.複試人數統計與個人考試結果:
複試名單:輔碩婚碩共36 人;輔碩正取12 名,備取 9 名;婚碩正取 5 名,備取 6 名。(輔碩備取和婚碩正取有部分名單重複)
輔碩
專業學術與興趣潛能90
專業實務能力86
初複試加權平均80.5
最低正取加權平均:77.3
最低備取加權平均:75.83
婚碩專業學術與興趣潛能94.5
專業實務能力98
初複試加權平均84.63
由於我報名時第一志願填輔碩,所以雖然婚碩組的分數更高,但最後是輔碩正取。輔碩組正備取最低分才差 1.47 分,中間就差了 9 個人,競爭程度可想而知。對於有過考試經驗,想由分數評估自己排名的人,也可以當 作參考。
b.形式:
彰師大的輔碩組、婚碩組各別面試,每組兩個關卡,分別為諮商演練和教授提問,每個關卡各十分鐘。我兩個組都進複試,所以前後總共面試了 40 分鐘。
演練和教授提問環節為兩組不同老師進行,每組有兩位老師,分別在不同教室。輔碩演練前有先抽題,演練 5 分鐘,反思提問 5 分鐘;婚碩演練 6 分鐘,反思提問 4 分鐘。
c.諮商演練歷程:
輔碩組我抽到的題是一個逃避不快樂的女孩,為了想達成家人的期待不停努力,卻只覺得越來越不快樂。這個案例很符合我熟悉的接受與承諾治療的架構,於是反思時我以此作個案概念化和處遇計劃 。 我說,個案是因為逃避負面內在經驗,無法作出符合自己價值方向的行為。
其中一位教授一直對我的個案概念化中說的「逃避」作追問。因為我對於自己對 ACT理論的掌握頗有信心,所以被追問時我並不覺得他在質疑我,而是覺得他只是試圖釐清我對逃避的定義與看法。
若是對自己的回答不夠自信,遇到像這樣的追問時,容易將之解讀為被刁難、或是不被老師喜歡,或許就會影響後續的面試表現。因此,在整個歷程中不對老師的提問過度解讀、保持一貫的穩定性也相當重要。
諮商演練的兩組老師我也覺得都很和善。婚碩演練時,我在說明自己的諮商歷程時說了陳腔濫調的「希望對方感受到被同理,願意說得更多」,老師反問「你覺得個案有感受到被同理嗎?」這大概就是我整個輔碩婚碩演練歷程裡得到的算是最嚴厲的一句話吧。我當時回答「我盡力了」,後來老師也沒有再深究。
後來回想,大概是我在婚碩組演練中太著重 資訊蒐集,變得像是身家調查似的。結果我婚碩組實務分數很高,我也搞不懂老師打分數的標準在哪裡。總之心得就是,面試這種事好像很看感覺,錄取不錄取或許就只是老師和考生間互動的感覺 ,並不能代表考生的能力優劣。
d.面試歷程:
輔碩組的面試內容是先要求自介(未限定時間)。由於我的自介內容提到我想念輔諮所是由於接受諮商後的生命轉變,教授便接著詢問我在諮商前後有什麼轉變、從中學習到什麼。也有問一些未來規劃,如:是否打算回原本的職場工作。
婚碩組則是一進去就直接說「如何說服我們錄取你?」於是我把自介後半段關於個人優勢的部份當作回答。後來也有談到我想讀輔諮所的生命脈絡,教授詢問:「透過諮商,有沒有對原生家庭方面有什麼新的覺察?」「諮商前後,和孩子的相處有什麼不同?」除此之外,其他還有詢問未來想做哪方面的助人工作、理由是什麼。
最後剩約兩分鐘時,教授又再問一次「說服我們錄取你」。因為一開始已經回答過了,所以我一時也想不出要說什麼,於是我就說「因為我很緊張,所以想不出要講什麼。但我知道我可以和回答不出來的焦慮共存,而不需要趕走它。」
兩組的教授給我的感覺都很親切,提問環節皆很著重生命脈絡,感覺很像家常聊天,不會太有壓力。
【個人總結】
回顧自己在彰師的面試經驗,我基本上覺得面試是很重臨場穩定性,以及對自己生命脈絡的理解。這些都不是能在短期內加強,所以面試前最重要的準備還是要先學習安住自己。當時考完彰師大面試時,我覺得很順利、也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之前有聽過一些人的分享是,面試完覺得很順利,但後來卻意外地低分,所以我也有同樣的焦慮。
因此,我很慶幸自己後來有選擇去考亞大。在等待彰師放榜時,我就收到亞大正取通知。知道自己受到學校的肯定,也是覺得彷彿吃了顆定心丸,對於我在面對放榜前的焦慮很有幫助。
這就回應到文章一開始在談選擇報考學校的部份 ,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對於較低志願序的學校,不管錄取後是打算去念、或是 打算再考一年,反正就去考考看吧!打了一萬多字,終於寫完啦。我寫了很多有點 像是流水帳的東西,但我覺得那都是我有從中獲得了一些什麼的經驗,希望有看文章的大家一些想法或是普同感。祝福大家都能順利考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